镜头:一个很小的金属弹簧圈,通过导管,从腹股沟大动脉送进去。在屏幕上,可以看到它穿过流淌的血流,经过胸腔,迂回到达心脏,在一根因为堵塞刚刚用导丝“凿通”的血道停下来。弹簧圈内的球囊将金属圈撑开,变成一个空心的网状架子,将四周的血管壁顶住,血流通畅无阻……
上面描述的是在心脏上放支架的手术。这种导管介入手术改善了严重心血管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提高了存活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也存在滥用问题。
“有一个病人,冠状动脉狭窄度不到30%,医生给他放了一个支架,5个月后出现再度狭窄。像这种情况狭窄20%~30%就安装支架,在小医院做介入后冠状动脉堵塞,又到大医院治疗的病人很多。”一位业内专家说。记者采访中还听到,某公司一位高管为缓解反复发作的心绞痛症状,先后放了8个支架。而有医生透露,放十几个支架的也不乏其例。
“放这么多支架,成了铁管子了,再狭窄率高,出现其他并发症的几率也高。”河南省胸科医院关怀敏主任医师评价,放不放支架要根据具体情况,如症状严重,有严重心绞痛或混合性心绞痛,又有搭桥手术的禁忌证,这种情况可以放。“但这种情况在临床极少,如果是我处理,我要找最重要的部位放。”关怀敏说。
放不放支架冠脉造影是金标准
去年,卫生部对血管造影、支架等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实行“准入制”。当时公布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规定,凡通过能力评价的医疗机构,才准予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科目登记。《大河健康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这项规定正在落实中。
心血管介入治疗属特殊的医疗技术,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手术适应证如何掌握?关怀敏介绍,冠心病患者首先要有心肌缺血、心绞痛等症状。但判断是否做介入治疗的金标准是冠状动脉造影,看病情达到何种程度。如果冠状动脉狭窄大于70%就需要放支架;如果有猝死可能,适应证标准可放宽到50%。
“关键是还有一些可放可不放的情况,这就需要医生严格掌握原则了。”关怀敏说,还有一部分病人,确实有心绞痛等症状,冠脉造影也大于70%,但他的症状稳定,此种情况可以放也可以不放,取决于医生的经验和病人的要求。放,可以消除心绞痛症状,不放,服药治疗也可以。但医生应掌握的原则是,如果是关键部位出问题,可以放支架;如果是终远端出问题,可采取保守治疗。
稳定型心绞痛一般不用放支架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对危重的急性心梗患者来说,可以让患者转危为安,是冠心病治疗的重大进展。但其不仅费用昂贵,也有严格的适应证,不是任何冠心病患者都适用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胡大一认为,冠心病首发的临床症状在一半左右的患者是心梗或猝死,另一半患者可有多年的慢性稳定的心绞痛症状,但不发生致残致死后果。对于这些患者,无需支架或搭桥手术。
对症状稳定的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任何一种支架,任何一种有创治疗都是破坏板块稳定性的。这些方法只是暂时性缓解症状。即使放了支架,仍离不开药物。如果疾病症状用药物控制得很好,多数患者并不需要介入或搭桥。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技术的不恰当使用,过度使用,甚至滥用,而缺乏有效的评估系统。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防止病情加重,应坚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并全面控制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积极进行药物治疗,如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等。